中国新时代公益网
首页>>新闻 > 专题报道 > 正文

竹编工艺发展历史

2022-11-07 10:15:17 | 来源:

传统竹编工艺是将竹材剖劈成竹篾或竹丝之后再运用各种手法编织成用具或工艺品的一种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2008年,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君子如竹,坚韧、顽强。苏东坡先生的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了中国竹文化具有它无可替代的魅力所在。竹之空谓之虚怀,竹之挺谓之正直……在实践中,竹体现出的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等独特品质被先民们挖掘。再加上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竹国,竹材丰富,利用率高,于是人们因地制宜,在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时,利用石斧、石刀等工具剖劈竹材来编织日常用品。

人类对竹材的改造,最早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上个世纪50年代,在浙江湖州钱山漾村新石器史前遗址中,出土了200多件距今四千多年历史的竹编日用品遗物,品类丰富,包括了簸箕、竹席、谷篮等,还有许多帮助从事农业、渔业生产的用具。此时的竹器上已经有了一些人字纹、十字纹等编织技法纹饰。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使竹编工艺兼顾审美意趣和实用耐磨的道路。

战国春秋时期,竹编趋于装饰型和精细化,出现了竹席、竹扇等实用生活竹制品。

此时还有一个专门研究竹编技艺的人,那就是泰山。关于他,还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曾有一个专门研究竹编技艺的人叫泰山。但在他父母看来,木匠更赚钱,于是让他转行,并拜在著名的木匠鲁班名下。鲁班对徒弟们要求十分严格,而在学艺期间,泰山的技艺一直长进不大,于是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忽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功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抢购。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听。人们告诉他,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鲁班大吃一惊,深感惭愧,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时至明代,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竹编器物随处可见,竹床、竹盒、竹帘、竹雕、竹篮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从事竹编的艺人也不断增加,竹编与漆器等工艺相结合,制作成了更加精美耐用的高品质竹编器皿。

从那些历史悠久的竹编器物中,我们能看见当时的生活方式、文化流行和技术发展。而随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竹编艺人始终坚持不懈地探索和钻研,给竹编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以期在传统文化复兴与商品经济并行的时代,探索一条具有生命力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林晓婷)

(责编:蚂蚁全媒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