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最怕的不是被遗忘,而是无人继承。”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牟秉衡眼中,西南政法大学“重帘留香”团队的出现,恰如其分地为梁平竹帘的传承注入了时代活力。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团队,以青春的热情、理性的思辨和扎实的行动,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相融合的新路。
梁平竹帘,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因工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而备受推崇。但在新时代语境下,它也曾一度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面对传统技艺传承难、市场关注度不高等问题,西南政法大学“重帘留香”团队策划推出“卷帘晴对山”计划,从生产调研、品牌重塑到技艺延续,进行系统性介入,助力传统技艺焕新发展。
项目初期,团队深入梁平实地开展调研,走访多家竹帘生产企业及非遗传承人,围绕产业链各环节展开系统了解,梳理出阻碍非遗传播与商业融合的关键节点。团队积极对接地方政府与文化机构,形成政产学研互动闭环,为项目落地打下坚实基础。
在发展策略上,团队构建起“工艺迭代—平台赋能—人才孵化—文化体验”四要素模型。产品设计方面,他们保留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注入现代审美语言,打造出兼具文化品位与生活实用性的定制款竹帘产品;推广方式上,借助社交媒体、短视频、小程序等新型平台实现多维曝光;人才培育方面,通过开设工作坊、举办体验营等形式,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志愿者;文化传播方面,设计融趣味性与教育性的体验课程,增强公众对非遗的亲近感和参与度。
截至目前,项目已带动300余人近距离接触梁平竹帘,形成80余人初具传承能力的后备梯队。团队在各级赛事中表现出色:荣获“新文科大赛”全国优秀奖、“笃行计划”一等奖、“互联网+”重庆赛区二等奖,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我们想做的,不是复刻古老技艺,而是为它找到新的生长方式。”团队负责人如是说。未来,“重帘留香”团队将继续以实践为根基,以创新为引擎,深度参与梁平竹帘产业链条优化与文化价值重塑,推动非遗文化走出作坊、走进生活,真正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融合落地。